風水,從西方又回到東方
風水,從西方又回到東方
改革開放之後,風水與其他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化以及科學思想,逐步開始打破意識形態和學術研究的堅冰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思想解放運動的勃興,絕大多數原先被禁錮的思想和研究禁區都已經解脫了束縛的枷鎖。但風水的命運卻頗坎坷。我當年師從北大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,景觀設計、規劃和東方文化生態(風水學)研究專家於希賢先生,從先生處得到一本國外著名學者尹弘基關於風水的著述,因當時政策環境原因不得出版,只好半途輟譯。近十年,由於現實的需求,特別是在旅遊規劃、景觀設計、地產開發、城鎮保護與建設中,出現了大量因不重視地方文脈繼承和天、地、人相協調的思想、行為,導致規劃、設計、建設與保護等方面的敗筆,引起了歷史文化、旅遊規劃景觀設計、建築界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呼籲,有關的研究和著述多了起來,這一被動的情況才有所改觀。
1986年,一位外國學者的到來,為中國風水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國際交流的大門,同時,也復甦了大陸學界對風水研究的意識。他即是上文提到的“國外著名的風水研究學者”,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高級講師尹弘基博士。尹弘基是韓國人,在美國伯克利大學師從世界著名的人文地理學大師索爾(G,0,Sauer)和民俗社會學系的Wo丨framEberbard教授,
1976年出版了其博士論文《韓國堪輿研究》(古代風水也稱堪輿),並在國際知名的雜誌發表多篇研究風水的文章,引起了學界的關注。尹弘基於1986年通過北大於希賢先生的推薦,到中國研究考察,以此求證他的一個論斷:風水起源於中國黃土高原的窯洞選址。
這時,國內學界開始把“風水”一詞作為文獻檢索的主題詞,發現到中國的傳教士、國外的學者對傳播、研究中國風水思想,早有歷史,並成果卓著。
中國風水思想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的新羅時代早期傳入朝鮮半島的。在韓國的歷史文獻中,有大量的有關風水內容的記載,最有名的是關於李太祖和漢陽(漢城)的風水故事。
高麗時代(公元918年~1392年),朝鮮定都松岳(即今日的開城)。李成桂(李太祖)推翻高麗政權後,創建李朝(公元1392年~1910年),時有僧人建議定都漢陽(即漢城,今首爾),認為漢陽地理環境完全符合風水的理想模式。李太祖最終採納了僧人的建議,遷都漢陽。
風水傳入日本的時間,通常認為也是在公元7世紀左右由日本遣隋使、遣唐使帶入日本的。也有學者認為,風水是通過朝鮮傳到日本的。日本學者渡邊欣雄認為,風水在東亞傳播,“鄰邦諸國以韓國為開始”。風水傳入日本後,最初影響了城鎮和廟宇的建設、布局,之後迅速流行於其他建築以及庶民生活之中。在日本,風水更多地被稱為“家相”。日本平安時代前半期宇多天皇寬平年間(公元889年~898年),藤原佐世編著的《日本見在書目錄》,在“五行家類”中,收錄了來自中國的《青烏子》《黃帝龍首經》等幾部風水典籍。到江戶時代開始出版日本作者的著述,最著名的如松蒲東機的《家相大全》、益蒲銀鶴的《相家》等。近現代,日本最早的風水研究書籍是村山智順德的《朝鮮的風水》,
涉古鎮明1991年在日刊《人文地理》43卷上發表《風水地理學說對李朝邑集落的影響》,將朝鮮半島李氏朝鮮時代331個現存的村落進行分類研究,劃分出7種選址類型。結論是,其中70%村落選址在“背山臨水”、“藏風得水”的地帶,符合典型的風水格局。其他較有影響的著述還有渡邊欣雄的《風水思想與東亞》,三蒲國雄、毛綱毅曠合著的《風水與城市形象》,岡本著《配合陽宅學的間隔設計》等。1989年日本還成立了全國風水研究者會議,目的是統籌有關的風水研究,協調相關領域研究,收集世界上相關研究信息,創立“東方壓倒西方”理論等。
在東南亞諸國,風水的思想也深深浸染在商界、民間乃至政界人士中,成為一種趨吉避凶、追求環境吉祥美好的民俗文化。
在新加坡,風水被廣為重視。位於新加坡特羅•布蘭奇東道邊的觀音堂廟,就是一處將中式寺廟建設與風水要求完美結合的典型的勝地。該廟始建於1886年,正面面海,前可收低地之陽氣,後三面環山,呈“坐山望海之勢”。新加坡另一著名的宗教建築玉皇殿,內有一石碑,記述了選址過程:“爰思作廟,卜基於永全街中,背山環港,淵涵岳峙,繞綠送青,勝地也。”這種做法,與中國方誌中記述地方、家族選址、建設之事是一樣的。
今天,新加坡的許多賓館、建築都按照當地或外請的風水師意見設計或調整改造。據稱,新加坡著名的海德飯店,就多次延請著名的風水師對該飯店的門庭、噴泉和酒店接待處進行改造。
在馬來西亞港口城市檳城,有一座中式寺廟極樂寺,就是按照中國的風水模式選址的,“其左有青龍山,右有白虎山,極樂寺所在的小山有仙鶴飛升之感。”此外,如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總部、布魯梅塔和馬來西亞聯合工業公司等,均是按風水模式設計的,其目的是使該地區的建築風格、景觀、環境,能達到協調、平衡的效果。
至於西方對中國風水的研究、介紹,可以追溯到明朝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(公元1552年~1610年)來華。1582年他被羅馬耶穌會派到中國傳教,對推介、傳播中國文化,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其在《中國傳教史》一書中,記述了中國風水師的活動:“地理師根據山陵、河流、地理位置來預知吉凶。看風水,對西方人來說是很新奇的。風水師認為風水能決定一家人的健康、財運、功名成就,及一地禍福。”他在《利瑪竇中國札記》中,還記述了關於中國風水的見聞,並對風水的哲學背景作了評論,“根據中國人的理論,整個物質世界--人、動物以及混合體--都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元素構
成的”,中國儒教學說“肯定整個宇宙是由一種共同的物質所構成的,宇宙的創造者好像是有個連續體(corpuscontinuum)的,與天地、人獸、樹木及四元素(指西方傳統觀念中承襲自古希臘的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元素)共存,而每樁個體事物都是這個連續體的一部分”。其後,19世紀隨著傳教士更多地來到中國內地,西方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更為深入,湧現了如德國傳教士艾德(公元1838年~1908年)所撰《風水——中國自然科學的萌芽》(1873年香港出版),以及英國傳教士伊特爾(ErnestJ.Eitel)所著《風水——古代中國神聖的景觀科學》(1883年倫敦出版)等有較高學術水準的專著。他們力圖用西方的科學思想,反觀中國風水的合理元素,打開了理解並模式化風水科學與哲學(文化)核心的新路子。
艾德在其書中寫道:“什麼是風水?這個問題總是不斷地困擾著我們。當人們買塊地,建一座房子,推倒一座牆,或升一根旗桿,住在通商口岸的居民遇到數不清的困難……當香港政府開建道路,也就是著名的通向幸福谷的索道,當地宗族陷入了可怕的恐罹之中,因為他們認為這會破壞香港的龍脈。當許多參與道路修建的工程師死於香港熱病時,許多外國人因為瘴氣而不得不捨棄建於幸福谷的住房時,中國人勝利地宣稱,這部分是風水的公正判決。”
伊特爾在書中則寫道,“在我看來,風水無論如何是自然科學的另一種名稱”。他在分析中國風水理論的自然哲學基礎上,較為系統地從“理”、“數”、“氣”、“形”四個層面,把風水歸結為“自然的法則”(TheLawsofNature)、“自然的數值比”(TheNumericalProportionsofNature)、“自然的氣息”(TheBreathofNature)、“自然的外形”(TheFormsandOutlinesofNature)四個命題構成的體系。他經過研冗分析認
識到,中國人的風水觀里,世界萬物是相互作用的,人也不能超乎其外,他生存中的任何活動都要吻合於自然,因而要避免在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氣息下生活,建築活動要利於自然的和諧。但另一方面,風水認為,環境的平衡又不是靜止不變的,在通盤考慮周圍環境的前提下,仍可以人為改造環境,使之與人類共同達到新的平衡。他剝離了風水的迷信外衣,認為,風水這一古老的中國自然科學,有著有機整體的自然觀,物質世界不是處於萬物彼此無關的靜止結構中,而是“呼吸著的生命機體”,包括人在內的各個環節,是相互作用的。可以說,伊特爾的研究,提升了風水的科學理性,在當時乃至今天,其研究的方法和結論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。
現當代研究中國風水的大科學家當推中國古代科技史家,英國皇家學會會員、英國學術院院士李約瑟博士。他關於風水的定義“風水是調節人與宇宙和諧之氣場的一種方術”為國內學者所推崇。他指出,風水理論“總是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”,“遍布中國的田園、房屋、村鎮之美,不可勝收,都可藉此得到說明。”
1984年,托德夫婦出版了《生態學設計基礎》一書,其中專列一節“風水世界觀”,引述1982年《紐約太陽村會議》上,孫保羅(PaulSun)的報告,其論述說:“風水世界觀源於對天地的仰觀俯察,也包含著深奧的精神感應。它是一種與大自然和諧、協調的方法,以便使居住者及其子孫能在其聚居處擁有平實的生活……風水確實含有深邃的智慧,使之完全成了對大自然謙卑、恭順行為的指南。風水作為一種世界觀,對一個穩定的文化提供並指示了一個普遍原則的解釋。”據於希賢等學者的統計,截至1989年,現代國外關於風水的研究文獻,韓文的有120種,日文有220種,中文有150種,歐美有250種。其中,以歐美的研究最多,且內容的科學水平更高。
在美國,中國風水思想最初是由華工於19世紀帶去的。而到了20世紀中葉之後,隨著工業化、城市化帶來的種種環境、社會、心理、健康等一系列問題,風水在美國不僅在知識界,而且在商界、政界開始流傳普及。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末,“看風水”在美國開始興盛一時。許多地方,房地產價格的高低,往往取決於風水好壞。因此,房地產公司在購買地皮或建築辦公樓時,常需要高薪聘請懂風水的高人預看風水。一些社會名流、富商、政要、歌星、影星等,在購買宅院時,也常常要先請風水師看後再作決斷。據報導,里根卸任後,他當年在電影圈內的一些好友,集體湊錢為他買下一棟住宅樓,就是請了香港的一位著名風水師看過的。
從上述風水傳播與研究的歷程勾勒中我們可以看到,風水早已越出中國國界,而越來越成為全球化的一種文化現象。而且,如果我們對風水的研究和普及不加以重視的話,後繼者、發揚光大者就不見得是中國人了。且不說西方學者加快、加強了對風水的學術研究和理論套用的步伐,就是韓國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國的有關機構、學者,也在大力拓展其研究範圍與成果。比如我接觸過一位新加坡的風水研究與實務者,他就在新加坡科技大學開設風水相關課程,授予科技大學的學位,還常到中國大陸來延攬項目,進行風水景觀規劃。韓國學者甚至提出風水是韓民族自己原有的思想,並不是從中國傳入的,他們還擬就此向聯合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可見,目前在我國,正確看待風水研究與普及並將風水之學發揚光大已十分緊迫。為往聖繼絕學,也絕不是一句空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