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元:登上名士案頭
宋元:登上名士案頭
宋代,風水的流脈傳承更為勃興。隨著宋代理氣之風的興起,風水兩大派別形法派和
理氣派也基本脈絡分明,各有所鍾,兩大派別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風水大師。曾文迪、謝子逸等人承繼了楊筠松的形法派傳統,而王、賴文俊等人,以方位、八卦、星象理氣為核心,善用羅盤,由此成為了理氣派的鼻祖,賴更著有《催官篇》,名重一時。
賴文俊,字太素,處州人。曾經在福建建陽作官,偏好風水相地之術,以致棄官週遊天下,自號布衣子,時人又稱其賴布衣。賴氏是風水理氣派即福建派的重要鼻祖之一,對理氣八卦方位羅盤等的理論和套用建樹頗多。紀曉嵐總撰《四庫全書》收錄了賴布衣《催官篇》二卷,並加以評述,認為:該書分龍、穴、砂、水四篇,各論催官之道,“龍以二十四山分陰陽,以震、庚、亥為三吉,巽、辛、艮、丙、兌、丁為六秀,而著其變換受穴吉凶之應。穴仍以龍為主,而受氣有挨左挨右之異。砂、水幾篇尤以方位為斷。”關於風水方位分“三吉六秀”的說法,並以此為主要理論核心加以詳細闡述,在傳世風水理論典籍中,《催官篇》是最早的。
在“論穴”一節中,雖然它仍以龍為主,但加入了方位的吉凶判斷,同時又有關於接受生氣挨左、挨右的理論。由於強調八卦及其方位的作用,以及五行生剋制化,並加以演繹,所以,紀曉氚認為,其說多有“懸解”。比如,寅甲方(即在東方)兩個方位的山勢容易出瘋子和跛足的人,其根據是,因為東方是震卦,屬木,木氣重而生風,而且,又跟天上二十八星宿同屬東方的尾星和箕星對應,而這兩個星宿也喜歡風;震卦在人體上對應屬腳,腳部受風過多容易生病,由此推論多出病跛之人。同樣的道理,“丙方上應星馬,故有蠶絲之祥。丁方上應壽星,故多壽考之兆。兌龍辰水,辰有金殺,兌為口舌,為毀折,
故主闕唇露齒。又辰酉逢合,土塞金聲,故主重舌含糊。”顯然,這種推論有主觀機械主義的痕跡,有不少虛妄的成分。儘管如此,其理論又符合陰陽八卦五行理論,因此,連紀曉氣也不得不承認說“而於陰陽五行,生克制化,實能言之成理。”
除《催官篇》外,宋代留存下來的重要風水著作還有《塋原總錄》。該書是宋大中祥
符三年(公元1010年)任司天監保章正官職的楊惟德撰寫並呈送宋真宗的關於葬法的專著。內容龐雜豐富,記載了包括五音姓利、擇日禁忌、鎮符、遁甲、貫魚等各種方法。
至宋代,風水登上了文人墨客的案頭,為當時名士所看重。就連朱熹這樣的大儒,也對風水頗有研究,在《朱子全書》中就有“卜居”“山陵議狀”等條目。他雖然反對當時還頗有市場的五音姓利法,但並不反對擇葬,《山陵議狀》中有不少對風水葬地的記述。朱子四十歲時,其母去世,朱熹還在福建建陽為其母選擇了一塊上好墓地,第二年才將母親入葬並與早逝的父親遺骨合葬一處。據後人分析,朱子為其母祝氏選擇的墓地,“龍自高山脫脈,穿田起為平岡,又逶迤數節為湖田,雙脈合而為穴,穴據湖水,本身前起高阜,為太陰文星之案。外洋暗拱,左右映帶,得水藏風之美地也。文公子朱在、孫朱皆官侍郎,科第不替。”
到了元代,因朝代和文化更迭,被認為是風水文化的一個低潮期,其實不然。儘管文人記載和研究留存較少,但民間對風水的看重始終沒有削弱,甚至在皇帝的高級幕僚中,風水建設也成為重要的觀念,這種觀念並對元朝皇帝也產生了影響。最典型的莫過於元朝定都北京城時,劉秉忠對忽必烈的影響。北京城的建設,正如大家所熟知的,完全按易經
八卦的原理布局,而在選址上,則突出顯示了風水關於上應天星、大勢開合、層層拱衛的帝王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