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» 風水知識 » 家居風水 » 隋唐:脈絡清晰的師承道統

隋唐:脈絡清晰的師承道統

隋唐:脈絡清晰的師承道統

中國風水發展到唐宋,正式邁入了成熟期,標誌是風水理論的成熟和脈絡清晰的師承道統的形成。一大批風水經典名作出現並廣為傳播,影響了其後千年的風水學說和致用於世的面貌。

隋唐時期,風水書籍已大量湧現,僅見於官方記載的就有幾十種,《隋書•經籍志三》中就記載了13種風水書,如《五姓墓圖》《五音相墓書》等,由此也可以看出,隋唐之初,風水理論和流派還處於演化蛻變的前夜,還受五音姓利理論的影響,這一影響直到宋代還有遺韻。此時形法派、理氣派的分野及理論還沒有確立。唐中後期到宋代,情況則發生了根本的變化。一些理論上臻於成熟和完善的典籍大量出現,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。如《舊唐書•經籍志》和《新唐書•藝文志》中就列出了15種風水書,其中,就有著

名的《葬經》等。而到了宋代,《宋史•藝文志》中更記錄了多達51種風水書。

唐代時,正史有傳或提及的風水大師有幾十人,如李淳風、袁天裡、一行禪師、丘延翰等人,而世傳風水祖師爺級的人物是楊筠松。楊在正史中雖無傳,但其人在風水流派的創建和傳承中卻有著始祖的地位。

楊筠松,名益,字叔茂,自稱救貧先生,為唐僖宗時朝人。雖唐史無傳,但是《宋史•藝文志》卻有提及,稱其為楊救貧。據考證,楊氏為唐竇州人(今廣東信宜縣),在唐僖宗時被封為國師,官拜金紫光祿大夫,專職司管靈台地理之事。黃巢起義攻入長安,楊氏從宮中獲得秘籍禁術逃到贛州寧都懷德鄉(在今江西)。他在贛州將所習之術傳給了同里人廖三,廖又傳給其子,復傳給其婿武功郎謝世南,世南再傳給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檢使永錫。楊氏由此創立了風水的巒頭派,也叫形法派,主要強調的是山(龍)脈的形勢,龍、砂、水、穴都以形勢為主要評斷依據,而不以方位為宗的。後世以其名的作品有

《撼龍經》《疑龍經》《天玉經》《青嚢奧語》《青嚢序》《都天寶照經》等。紀曉嵐任總纂官的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中對此也沒能釐清。倒是清代人丁芮朴在《風水祛惑》中分析認為,只有“三龍經”即《撼龍經》《疑龍經》《天玉經》是楊氏的真正的作品,其他都是偽托。

《撼龍經》是楊氏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。他在此書中將天下大勢以天地之骨骼、人之背脊項梁為比喻,描繪了華夏神州大地整體的山脈走勢,提出了巒頭派的評價理論體系,並具體分析了九種形態的山脈走勢與落脈立穴的要領。《撼龍經》在辨析龍脈時,特別提出了星峰對應的理論,不僅要看星辰下照對應的情形,還要辨析山龍的精氣神。同時,不僅高處以星峰論龍,低處也有真龍,即要平地兩旁尋水勢,“兩水夾處是真龍”。在理論構建上,《撼龍經》將中國自古上應北斗七星,外加天皇、紫微兩星共九星的觀念,完整地借用到風水形勢的分析中,將山脈形勢分為貪狼、巨門、祿存、文曲、廉貞、

武曲、破軍、左輔、右弼九星,分別描述了九星的典型形態和吉凶對應,為後世形勢派(巒頭派)的風水理論奠定了評價術語體系。

在唐代,還有一部風水典籍在風水學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並深刻影響了後世,這就是《宅經》(又叫《黃帝宅經》)。它被清代著名的大學士紀曉嵐稱為是“在術數之中猶最近古者”。據考證,原本《宅經》並沒有偽稱黃帝之名,是後世方技術士為了便於傳播才托借了黃帝的名義,其成書的年代大致在唐代早期。《宅經》是現存最古老的陽宅風水書,它提出了系統的陽宅風水吉凶評斷的評價體系,比如,提出“人宅相扶,感通天地”的理論;以陰陽交合理論將陽宅按辰南、戌北劃出一條分界線而分為陽宅和陰宅兩種;提出了四種論宅善惡吉凶的評斷指標——以陰陽是否和合論吉凶,以宅形格局大小論吉凶,提出了著名的五實五虛說,以旺衰擇日禁忌論吉凶,以及以修建房屋的先後次序和內在結構形制論吉凶,等等。《宅經》還按二十四路方位,分陰宅和陽宅兩類詳細解說了各個方

位建築高低、大小規制的要求。

唐代形法派著名作品還有卜應天的《雪心賦》等。《雪心賦》以賦的形式,詳論山水氣脈之法,龍虎砂穴等審度之道,頗有心得。全篇約分十八節,分論山水本源、氣脈分合、五星轉換、水法、龍脈行度、龍穴真假、龍虎、葬法、克擇、仙跡祖墳、後龍、水口、高山平地羅城、砂水不拘方位、龍身貴氣、形穴、通論山水、陽宅,最後一節為補論,可謂面面倶到,剝研究里,深入本心,而又文辭優美,被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試可評價為“詞理明快,便後學之觀覽,引人漸入佳境。”儘管此篇未見收錄進《唐書•藝文志》及後世諸官修志書中,但卻為歷代風水學家特別是形法派所尊崇,被譽為是中國風水學中的名篇巨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