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姓分布
按“韓何說”,何氏得姓始於中國江淮地區,以後從這裡遷徙而廣泛地遍布全國各地。何姓在秦始皇時期處於“弱勢群體”,一直默默無聞,到了兩漢時期才逐漸興旺起來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何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。隨著何氏廬江郡(今安徽省廬江、潛山霍山縣一帶)、東海郡(今山東省郯城)、陳郡(今河南省淮陽、太康縣)三大郡望的形成,這個時期何氏的分布也出現了新的格局。三大郡望分別在東、西、南三個方向,恰呈等距的鼎足之勢。但何氏的發展分布並不僅僅局限在三大郡望內。這一時期何氏族人的分布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以三大郡望為中心,逐步向東南發展的格局,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後隋唐五代、宋元明清時期漫長歲月中何氏分布的基本走向和趨勢。
隋唐五代、宋元時期,隨著何氏三大郡望地位逐漸失落,何氏家族失卻了往日的輝煌,但這一時期仍是何氏族人發展的重要時期。何氏三大郡望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高門大姓,在朝廷做官的人比比皆是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社會動盪不安,中原地區的許多世族大家紛紛渡江南遷,這自然也是何氏族人流徙的一個重要階段,為何氏族人在隋唐時代以至宋元時期的向南發展準備了條件。
由於隨唐時期何氏族人的逐漸發展,宋元時代的廣為播遷,明清兩代何氏族人的居住地區也更加廣泛。具體原因,主要是何氏族人在歷代各政權中做官,按要求必然要向特定的地方遷移。兩晉南朝時期,何氏族人雖然形成了廬江、東海、陳郡三大郡望,但他們的政治、社會活動中心在京城洛陽或南京,他們家族中的許多人必然要在這兩地定居。其次,讀書人四處求學,商人去各地貿易,都會成為何姓播遷的原因。
到了當代,何氏族人的分布呈現出更加廣泛的趨勢。其原因,一方面得益於人們“安土重遷”觀念的進一步淡薄,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為了便於工作和從政、升學、軍轉、統一移民等緣故。當今何氏族人已遍布全國,但總體上呈現出南方較多、北方較少的分布規律。
2006年1月最新姓氏資料顯示,占我國總人口1%以上的大姓有18個。據悉,目前國內何氏族人口約占我國總人口1.2%左右,約一千六百萬人。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,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1%以上,而在北方省區中僅占0.5%左右。何氏族人最集中的當屬四川、廣東、湖南三省,約占全國何姓人口的44%。此外,廣西、浙江、福建、河南、江西等省區也是何姓人口較多的地區。何氏族人旅居海外約四百多萬人,主要分布於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,其中以東南亞居多。
何姓是一個“後來居上”發展壯大較快的姓氏。上個世紀80年代,中國科學院第一次公布“新百家姓”排序時,何姓的排位是第十七位。在最新公布的新“百家姓”排序中,何姓列第十八位。
2006年1月10日,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公布了最新的姓氏研究成果。這項由袁義達研究員主持調查和研究,歷時兩年完成,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,得到了2.96億人口的數據,共獲得姓氏4100個的研究成果,刷新了我國“百家姓”的順序。
新“百家姓”的順序是:李,王,張,劉,陳,楊,黃,趙,周,吳,徐,孫,朱,馬,胡,郭,林,何,高,梁,鄭,羅,宋,謝,唐,韓,曹,許,鄧,蕭,馮,曾,程,蔡,彭,潘,袁,於,董,余,蘇,葉,呂,魏,蔣,田,杜,丁,沈,姜,范,江,傅,鍾,盧,汪,戴,崔,任,陸,廖,姚,方,金,邱,夏,譚,韋,賈,鄒,石,熊,孟,秦,閻,薛,侯,雷,白,龍,段,郝,孔,邵,史,毛,常,萬,顧,賴,武,康,賀,嚴,尹,錢,施,牛,洪,龔。
這項成果是通過縣、地區、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,從而得到了當今中國新百家姓的排序。
調查結果表明,在調查的4100個姓氏中,位列前三位的李、王、張,分別占我國總人口的7.4%、7.2%和6.8%,三大姓氏總人口均不超過1億人;占我國總人口1%以上的姓氏有18個,占人口0.1%以上的姓氏共129個,而這129個姓氏的人口約占我國總人口的87%。
(摘自《何氏二千年》一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