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» 姓名測試 » 姓氏大全 » 姓劉的名人

姓劉的名人

劉邦:即漢高祖,沛縣人。秦末時陳勝起義,他在沛縣聚眾三千人回響。後受楚懷王之命與項羽分兵入關,公元前206年攻占鹹陽,被項羽封為漢王,與項羽展開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之後得勝,建國稱帝,國號漢,定都洛陽,後遷都長安,史稱西漢。

劉啟:(公元前188~前141):字開,是漢文帝的長子。在位時稱漢景帝,採用竇皇后的黃老治術,實行無為政治,節儉愛民。後因採用晁錯的主張,削奪諸侯王封地,引起七國之亂,幸賴太尉周亞夫平定,自此中央權力鞏固,諸王毫無實力。在位十六年崩。

劉徹:(前156一前87):即漢武帝。西漢武帝。前156一前87年在位。景帝之子。采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,用法術刑名;頒行“推恩令”,削割據勢力;官營鹽鐵貿易,平抑物價;治理黃河,興修水利,移民屯邊,行“代田法”;派張騫等出使西域,任用衛青、霍去病等大破匈奴,設郡縣於雲南、貴州,將漢朝推向全盛時期。能詩善賦,原有文集兩卷,亡佚。

劉秀:南陽蔡陽人,東漢開國君主,史稱光武帝,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,加入綠林軍,以恢復漢時制度為號召,聯合貴族勢力,打敗赤眉起義軍。建武元年稱帝,定都洛陽。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。

劉備:中山人,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,漢中靖王劉勝的裔孫。東漢末年曾投靠曹操、袁紹、劉表等人。後得諸葛亮輔佐,採用聯吳抗曹策略。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,節節勝利。公園21年稱帝,建都成都,國號漢,與曹魏、孫吳呈鼎足之勢。其父子兩代稱王達43年。

劉伶:沛郡人,西晉時號稱“竹林七賢”之一,曾官至建威將軍。

劉淵:匈奴人,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,西晉末年起兵反晉,稱大單于,後改稱漢王。永嘉二年稱漢帝,建都平陽.

劉過:太和人,南朝著名詞人、詩人。

劉禹錫:中山人,唐代著名文學家、哲學家、詩人。他在哲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“天人交相勝”的學說。著作有《天論》等。

劉松年:錢塘人,畫家,善於作山水畫,與李唐、馬遠、夏圭合稱“南宋四家”。

劉墉:今山東諸城人,清代書法家,官至東閣大學士,與當時的王文治、梁同書、翁方綱齊名。

劉向:本名更生,字子政。年僅12歲時便任專為皇帝引御車的輦郎,20歲時官任諫義大夫。為人聰明好學,精通儒家和道家方術之學,又寫得一手好文章,常被漢宣帝重用。後因所獻鍊金術不靈驗,被宣判死罪。不久被赦免復出,任郎中,給事黃門,升散騎、諫大夫、給事中。漢元帝時又被提升為散騎、宗正、給事中,成為當時輔政4位大臣之一。曾用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,並彈劾外戚,抨擊宦官專權誤國。前後兩次入獄,免官數年。漢成帝即位,他更名劉向,復出任中郎,使領護三輔都水,升光祿大夫,官至中壘校尉。劉向為人隨和,廉靖樂道,不爭世俗,專心研思儒家經術,晝誦書傳,夜觀星宿,終於成為一代宗師。劉向的著作有《洪苑行傳論》、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、《別錄》及辭賦等數十篇,其中《別錄》為我國目錄學的奠基之作。劉向也因此被公認為中國目錄學之祖。

劉歆:西漢沛人,古文學派的開創者。所撰《七略》對中國目錄學的建立有一定貢獻,劉歆也是我國最早研究圓周率的人之一。

劉洪:東漢天文學家,山東省蒙陽人,所著《乾象曆》是我國考慮了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的第一部曆法。

劉勰:東莞莒縣(今山東省)人,十六國時期梁國傑出的文學家、理論批評家。著有《文心雕龍》,被稱為文學理論批評史巨著。

劉基:明代政治家、詩文家。字伯溫,晚號犁眉公。青田(今屬浙江省)人。通經史,曉天文,精兵法,時人比為諸葛亮。元元統元年(1333年)進士。曾任元江西高安縣丞、江浙行省都事等職。因反對招撫割據浙東的方國珍被罷職。繼受命參與鎮壓方國珍部,任處州路總管府判。因不與兵事,憤而棄官還鄉,著《郁離子》,並組織地方武裝自保鄉里。至正二十年(1360年),被朱元璋聘至應天(今南京市),充任謀臣。針對當時形勢陳時務18策,提出避免兩線作戰、各個擊破建策。為朱元璋採納。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,先西後東,攻滅陳友諒、張士誠、方國珍等勢力。二十四年,朱元璋自立為吳王,命劉基為太史令。二十七年,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,參與朱元璋制定先取山東、鏇師河南、然後進兵大都(今北京市)的滅元方略,並得以實現。共參與軍機八年,籌劃全局,朱元璋贊其有定策之功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奏立衛所軍制,加強沿海邊防建設。三年封誠意伯。後遭誣陷,憂憤成疾,八年四月卒於故里,年65歲。有《誠意伯文集》行世,載其軍事謀略等論述。元末所屬詩文大都收入《覆瓿集》。

劉鄂:江蘇省丹徒人,清代小說家,著有小說《老殘遊記》。

劉義慶:彭城(江蘇省徐州)人,十六國時宋國著名文學家。有小說集《世說新語》。

劉知幾:唐代彭城(今江蘇省徐州)人,傑出的史學家,所著《史通》為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的專著。

劉永福:原名建業(1837-1917),又名義,號淵亭。清道光十七年(1837年)出生於廣東省欽州(今廣西區欽州)。早年他參加了廣西天地會起義。同治四年(1865年)領導起義軍在廣西安德北帝廟舉行祭旗儀式,因所用旗幟為七星黑旗,故稱黑旗軍。適逢法國兩次派兵占領河內。劉應越南王朝之請,指揮黑旗軍進擊。1873年羅城大捷。1883年紙橋大捷,越南授予三宣提督職,清朝授給記名提督銜。中法戰爭後,率3000黑旗軍回國,歷任廣東南澳鎮、石碣鎮總兵。甲午戰起,清廷調任台南總兵,幫辦台灣軍務,劉重建黑旗軍,迅速渡海赴任。1895年清朝割台灣給日本,台灣人民挽留劉領導抗戰。劉血戰5個月,大小百餘戰,斃傷日軍3.2萬人。終因彈盡援絕,退回大陸,清廷命開缺回籍,以後雖有起用,但均任原職。辛亥革命爆發後,加入同盟會,出任廣東民團總長。袁世凱當政時,隱居欽州,支持越南志士抗法復國,通電抗議中日密約二十一條,請纓抗日。1917年1月9日卒於欽州三宣堂。

劉少奇:湖南寧鄉人,早期****黨員之一,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、政治家和理論家。新中國成立後,任****中央副主席,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,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,中華全國總工會名譽主席。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。1956年當選為****八屆中央委員、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常委、副主席。1959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,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兼國防委員會主席。1965年1月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,再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兼國防委員會主席。

劉伯承:原名劉明昭(1892-1986),四川開縣人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,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,現代軍事家。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,入學生軍,參加了護國、護法戰爭。加入中國******後,組織過滬順起義、南昌起義,先後任過中央紅軍總參謀長、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、第二野戰軍司令員、軍事學院院長、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。他對中國革命軍隊的建立和壯大,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,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邁進都作出了不朽的貢獻。

劉亞樓:原名劉振東(1911-1965)。福建省武平縣人。1929年加入中國******,同年參加紅軍。歷任閩西遊擊隊排長,紅四軍隨營學校學員班長,紅12軍連長、營長兼政委,紅四軍第三縱隊八支隊政委,第12師三35團政治委員,第11師政委,紅一軍團第二師政委,第一師師長,陝甘支隊第二縱隊副司令員,紅一軍團第二師師長。參加了長征。抗日戰爭時期,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、教育長。1939年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。1945年回國。任東北民主聯軍、東北野戰軍、東北軍區參謀長,第四野戰軍十四兵團司令員,空軍司令員。新中國成立後,任空軍司令員,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、國防科委副主任。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。是第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,第一屆人大代表,****第八屆中央委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