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名充滿稚氣
起名充滿稚氣
孩子作為父母愛情的結晶來到世上,那小手、小腿、小身子、小臉蛋,以及哭笑睡鬧、吃喝拉撒,無不引起父母強烈的愛意和責任感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父母為他(她)起一個充滿親昵情感的名字,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、城裡人還是鄉下人都無一例外。古代,像魏武帝曹操、唐玄宗李隆基等人雖然貴為一國之君,小時候仍被人以“阿瞞”、“阿鴉”相稱。文學家司馬相如和陶淵明儘管才高八斗,孩童時代也都使用過“犬子”、“溪狗”等難登大雅之堂的名字。當代,許多城裡的孩子起名小固、小寶、小毛、小狗、小熊、小花、咪咪、阿貓、阿三,鄉下孩子起名石頭、結實、小驢,等等,都大有人在。上述這些名字,儘管是父愛和母愛的自然流露,但當孩子長大以後,原來活潑可愛的兒童變成了充滿朝氣的成年人,再繼續使用親昵幼稚的名字,就會讓人感到彆扭。特別是有些年輕的父母不從孩子的長遠考慮,只注重孩子的兒童階段,起一些諸如“李小勇”、“劉小寶”、“郭圓圓”、“趙媚媚”之類較適合孩子的兒童階段使用的名字,等孩子長大後,這些名字就顯得有些不妥了。其原因不僅會給人一種永遠的未成年感,而且在新的環境和社交場合中讓人覺得不成熟、不莊重。
試構想,在一些不分年齡而舉行的公共活動中,有趙媚媚和劉小寶等人參加,當組織者以為他倆是同齡人並要求一起給大家表演節目時,結果走出來的趙媚媚是一個戴紅領巾的小姑娘,而劉小寶卻是一個兩眼昏花的老先生,不僅會讓組織者和在場的人大跌眼鏡,尤其是後者的名字,更不免顯得滑稽可笑。由此可見,起名時多考慮一些年齡因素,儘量不使用那些過分親昵的字眼,將使孩子終生受益。當然,我國一向有起小名和大名的傳統習慣,在孩子年幼時或家裡使用小名,上學和走向字上會以後改用大名,曾是傳統社會裡常用的做法。這種大、小名之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成年人名字中帶稚氣的機會,不過隨著我國的人口和戶籍管理制度越來越規範,孩子必須在出生後有正式的大名,以便填寫出生證和報戶日;加上對孩子的服務越來越社會化,不少孩子在一歲前後就被送到幼稚園,開始走向辛上幾會,也要使用正式的名字,從而也壓縮了使用小名的空間和時間。這也要求父母儘早起出適合孩子使用一輩子的恰當名字,哪怕是在家裡稱呼孩子多么親昵,但起的正式名字最好不要帶有稚氣關於這點,仍是要提醒年輕父母們特別留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