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店鋪起個好名
給店鋪起個好名
通常我們去衡量一個人的格調方式有很多種,或從用詞方式,或從髮型打扮,或抽菸姿態,或肢體語言,或打牌表現,或從對待錢財物的態度,即不難得知一二。
在命名學中也非常講究品牌格調。這從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店主的素質和經營頭腦。商品、商店命名高雅者,顧客往往因心理的附加價值產生“相乘”效果,自然財源滾滾來。相反的,一旦商店、商品名落人低俗,後果就很難想像了。
如果您認為自己的商店規模很小,店名無足輕重,於是就起個簡單的名字,隨隨便便“出爐”,但那未免太自貶身價!
理由很簡單,即使是小小店面,也不要自暴自棄。您常常會在電視上看到某些商品的廣告量一年好幾千萬元。而直接的聯想就是,該公司規模一定財大氣粗,實力雄厚!其實並不一定!有些公司規模很小,卻懂得造聲勢為自己廣開財源。有一家跨國的領帶品牌,每年廣告量大得驚人,但在產地的規模卻小得令人不敢相信。某品牌口香糖鎖定青少年和初涉愛河的情侶,它的廣告也很大,但公司里辦事員連老闆加起來不過六位,這難道不讓人跌破眼鏡?
所以,店名只有具備“世界觀”理念,才能放眼天下,生意興隆通四海,財源茂盛達三江!
我們來看一看商店的命名,那真的是五花八門,總結起來,大約可劃分成以下七種:
1、隨波逐流型:一些商家趕搭流行列車,喜歡沾知名品牌的光。隨波逐流的店名,遍布於三百六十五行中。人云亦云的心理固然不是壞事,但是這樣顯得沒有個性,店名很容易淹沒在招牌的汪洋大海里。
2、幽默趣味型:或許是主人希望大家輕鬆一下罷,所以幽默趣味式的命名也偶有所聞。像前文所述的一家泡沫紅茶店的店名是“搞不清楚”。這個名字就非常有趣味,指的是芸芸眾生皆迷迷糊糊過日子,還是指泡沫紅茶晃起來的朦朧感,真是有點“搞不清楚”。
3、崇洋型:“外來的和尚會念經”,因此很多商店、公司的命名也都趨向洋化。其中
像:麥當勞、溫娣、哈帝、新光三越等,理所當然由國外品牌直譯或意譯。而洋品牌當中卻也有不少“假洋鬼子”,也有不少企圖以洋名來提升自己地位,其中以服飾業、食品業、鞋業、及家電業等占最多。
4、借名型:借名型商店命名最大優點就是——很好記、格調高。如果書本中或是在歷史和地理雜誌中,能找到您所取的偉人名,或每天報紙上都可發現您的店名,當然您可以省下一筆可觀廣告費。
5、靠山吃山型:像“台灣枝仔冰”、“彰化肉粽”、“淨素齋豆腐小吃”、“廟口小吃”等都是以當地地名結合商品特性所起的好名,靠山吃山型優點是當消費者佇足店門觀望,想大快朵頤道地的品嘗豆腐小吃時,如果發現店名有“六必居”、“淨素”字樣,他會不加思索的走入,因為賣點就在於那份靠山吃山型命名深深地吸引他。
店號的名字取得好,是引起消費者好奇心和把商店牌子打響的關鍵。一些老字號可以為我們做出榜樣,它們多採用典雅、古樸、考究的名字,這些店名,成了招攬生意的金字
招牌,如“榮寶齋”、“全聚德”、“同仁堂”等。
商店命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:
①要名符其實
商店命名方法能反映經營者的經營特色,或反映所售貨品的優良品質,使消費者易於識別能在林立的招牌中一眼看到,並產生購買慾望。
如“同仁堂”,“堂”作為中藥鋪已成了約定俗成的識別標誌,人們只一看“同仁堂”招牌或其它九畫什麼“堂”招牌,就知道是賣中藥的。又如“功德林”店名,就帶有一種“禪”的味道,反映經營者善長烹調素菜。
②要與眾不同
商店命名必須能引起消費者的興趣,吸引他們的消費欲望,如“一口鮮”、“大三元”、“狗不理”之類商店名,都使消費者產生興趣和好奇心,於是會乖乖地上門來。
③要簡單明了
店名不能起得太複雜。如有的商店喜歡採用繁難字為店名,使顧客不僅不認識,而且也根本不知道商店是賣什麼的,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,一般是不進商店大門。而像“萬客來”、“半分利”、“合口味”等店名,則明白簡潔,易於傳播。
④起名要藝術
好的店名,有文化底藴,使消費者感到放心愜意。如“樓外樓”、“天然居”、“居士林”、“萃華樓”、“陶然居”,之類即是。
較小的商店取名,方法不外乎以下幾種:
其一,以經營貨物性質命名方法,如“大光明眼鏡店”、“清氣茶莊”等。
其二,以傳說或名人命名,如“東坡酒樓”、“御膳”、“湘妃服飾”等。
其三,與服務精神命名,如“二十四小時商店”、“百幫搬家”、“茂源百貨”等。